玉米、大豆寬窄行間作種植模式分析與探究
文章先介紹了試驗材料與方法,包括試驗材料、試驗設計、田間管理,隨后進行結果分析,包括種植模式對于大豆產量及農藝性狀、玉米和大豆產量、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影響,并進行最終討論,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 玉米‖大豆;寬窄行間作;種植模式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是一種使用較為頻繁的種植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農作物的光能截獲效率, 提升復合指數, 促進豐欠互補。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受到栽培技術、 品種、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 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為此需要合理選擇種植模式,提升作物產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選擇的玉米品種是遲熟性臨奧 1 號品種, 種植特點是半緊湊型,成長時間是 123 天。 大豆品種可以選擇國審品種,早熟型湘春豆 26 號,其生長期為 96 天。
1.2? 試驗設計 具體試驗過程是在某一農作物研究所的下屬試驗田中實施, 通過隨機區組進行設計, 需要進行四項處理工作: A1處理, 玉米‖ 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A2 處理, 玉米‖ 大豆行距間作, 農民習慣性栽培; A3 處理, 玉米單作; A4 處理,農民習慣性栽培, 大豆單作。 各個處理環節分別持續種植三廂, 廂溝是 0.2 米, 廂寬是 2 米, 廂整體長度是 5 米, 播種過程中維持每穴三株的頻率, 如果農作物是玉米, 需要保證每穴一株。在進行大豆條播的過程中,需要維持 20 厘米保三株植苗的效率, 穴播過程中大豆每穴保苗三株, 玉米每穴一株。
1.3? 田間管理 三月末同時播種大豆和玉米, 其中玉米播種前的基肥可以選擇俄羅斯復合肥, 施肥量控制在 750kg/hm , 至于穗肥和苗肥可以選擇尿素, 分別施肥 300kg/hm 和 150kg/hm? 。大豆的基肥可以選擇過磷酸鈣,施肥量為 750kg/hm , 同時將火土灰當作蓋種肥施入, 施肥量為 1500kg/hm 。 在大豆定苗后,追加尿素施肥 75kg/hm 以及復合肥 150kg/hm ,將其溶入水后再進行澆施, 通過該種方式, 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大豆收獲時間在 7 月初, 而玉米收獲時間在七月末。 農作物成熟后進行采樣測試, 判斷其農藝性狀, 需要將種子曬干后進行實際測量,判斷其具體產值。
2 結果分析
2.1? 種植模式對于大豆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通過試驗分析發現, 在不同的間作模式下, 只有褐斑這一指標沒有太大的差異, 剩下各種指標都沒有達到顯著水平。A1 處理措施下, 單株粒重、 單株粒數、 有效莢數、 有效分枝等因素明顯優于其他處理模式, 證明該種處理模式下, 大豆邊際效應突出,能夠進一步提升大豆產量。 A2 處理措施下,在農作物成長后期因為遮光效應等方面的影響, 導致作物植株較弱, 同時單株粒重、 單株粒數、 有效莢數、 分枝數、 主莖節數等都處于最低水準, 證明該項種植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 A4 處理后的作物, 在主莖節數、 底莢高度、 株高等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 其中可能是因為個體競爭強化和群體密度過大所導致的現象。 從病蟲率角度分析,A4 處理措施下,除了蟲食率外, 褐斑率、 紫斑粒率以及其他各種利率皆是最低水平值, 由此證明, 該項種植模式下, 因為光照時間比較充足,農作物的發病率也比較低 。
2.2? 種植模式對于玉米、大豆產量的影響 經過相關分析發現, 玉米‖大豆種植模式下, 和其他單作相比, 大豆產量都處于較低的水準, 將其中 A1 與 A2 處理后的大豆產量是單作產量的 46%和 25%,玉米產量則是單作產量的 77%和 88%。間作模式不同,土地當量比 LER 呈現出 A1 大于 A2 的形式,其中 A1 的處理效果最佳,是 1.23,其中玉米貢獻率是 0.77,大豆貢獻率是 0.46。
2.3? 經濟效益分析 種植模式不同狀態下的農作物生產效益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分別是 A1>A2>A3>A4; 其中間作效益最高的是 A1模式, 實現了1441.73/667m, 和大豆單作模式相比,增產了 37.51%,和玉米單作模式相比,增產了 16.31%。盡管 A1與 A2 兩者之間并沒有太明顯的處理差異, 但和 A2 處理模式相比, A1 處理效益提高了 86.47 元/667m
同時 A1 處理后的大豆和玉米還能夠繼續調整其中的水、 肥料、 光照和種植密度等因素, 因此 A1 處理模式在增產方面的潛力比較突出討論間作模式及在同一區域中先后或同時、 分帶或分行、 移栽或播種兩種及以上的農作物。 相關試驗結果證明, 多種間作模式中的土地當量之比具體表現是 A1 大于 A2,而 A1 間作模式下的土地當量相對較高, 是 1.23, 證明玉米‖ 大豆種植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間作模式的差異, 能夠對玉米、 大豆群體效益和總產量造成直接影響, 此外, 在栽培技術、 品種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 玉米‖ 大豆種植模式在不同環境地域中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 在玉米‖ 大豆種植行數是一比一、 二比二和一比二的狀態時, 種植總產量要優于大豆和玉米的單作產量, 其中以玉米‖ 大豆寬窄行間作模式最佳, 證明該種模式能夠促進單位面積玉米大豆產量的有效提高。
間作優化栽培模式分析 玉米‖大豆間作一直都是一種生產方式, 且可以有效的實現增產, 根據本文試驗分析可以看出想要實現玉米‖大豆的雙高產, 就要加強品種搭配。 結合上述數據來看, 玉米要選擇中矮稈品種, 葉片應該選擇斜挺的緊湊型和半緊湊型,大豆則要選用早熟的高產品種則比較理想。 間作本身會對植植株干物質重產生影響, 干物質使光合作用的產物也是產量形成的物質基礎, 根據實際研究分析發現, 玉米‖大豆在間作過程中, 前期干物質量間作玉米高于玉米單作, 間作大豆低于單作大豆, 而在進入到后期, 間作均高于單作。 間作玉米花生在較長生育時期均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是間作生物產量高的物質基礎。 不僅如此, 間作還會對支柱環境小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包括: 葉片葉綠素、植物光合特性、 植物群體溫、 濕度、 二氧化碳等方面, 同時對作物的產量、 品質、 營養養分吸收利用等內容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間作可以改善土壤特性, 讓農田實現可持續化應用。 玉米和大豆都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提高玉米‖大豆的間作栽培模式水平, 不僅可以滿足玉米和大豆的社會需求, 還可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在 2:2 玉米‖ 大豆寬窄行間作種植下,如果玉米窄行較寬,那么整個生育時期的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質積累量、 單株葉面積、 光合速率等指標都相對較高, 而且玉米穗位葉 NR、 GS活性、 蛋白質含量及巧粒中的蛋白質含量等指標也都得到了顯著增加。 不僅如此, 在對玉米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 庶糖含量的數據記錄過程中還發現, 在生殖生長階段, 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 庶糖含量數據較高, 切光合作用明顯, 這種種植模式比較適合長江下游地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采用相同緊湊株型玉米品種和大豆品種進行寬窄行間作種植, 那么間作前后大豆的生物量和產量也會得到提高, 這樣的情況下, 間作后總產值就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應用情況, 有針對性的落實玉米‖大豆寬窄行間作種植模式。
除此之外, 還要運用綜合措施以此保證玉米‖大豆的雙豐收, 除了采用合適的間作方式、 密度, 保證種子質量, 還要落實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從而確保玉米‖大豆的苗全、 苗齊、 苗壯, 并且合理促控, 一次隊玉米和大豆而言,都非常合理的內容, 也是讓大豆玉米實現雙高產的重要措施。以濟南軍區農業新技術試驗培訓基地為例, 在實際應用中,通過及時深耕細耙讓土壤變得疏松平整, 同時施足底肥, 底肥采用了腐熟農家肥和復合肥, 分別按照 1500kg/畝和 25kg/畝的標準施放, 需要注意的施肥料不能夠和種子接觸。 在播種后, 還要及時的進行追肥, 及時查苗補缺,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次追肥過程中, 不要施加大豆。 從實際產量上看, 玉米‖大豆實現了雙豐收, 且玉米‖大豆處于 2:2 技術模式下,產量最高, 玉米寬行 165cm 種植模式由于其他三種模式, 從密度、 透風、 透光等條件上看, 都較為合適。 玉米和大豆雖然在生長生理深存在一定的不同, 但是通過玉米‖ 大豆寬窄行間作種植模式, 可以讓產量得到提升, 具體的種植參數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
結束語 綜上所述, 相關研究證明, 玉米‖大豆種植模式下, 各站形式的間作模式能夠影響大豆和玉米的產量, 大部分大豆呈現出一種產量逐漸降低的趨勢, 具體原因是玉米‖大豆模式下所形成的大量遮陰,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合速率, 和光能利用率,為此需要科學使用玉米‖大豆模式進行種植。